10月19日下午,由中豪主办,君合、绮惠鼎力支持的“律所高质量发展系列沙龙”第三期成功举办,旨在凝聚业内精英智慧,助推律师行业高质量发展。本期沙龙聚焦“律所专业化与品牌构建”,特别邀请君合合伙人唐前宏、绮惠合伙人李梅、中豪管委会副主任郑毅作为与谈嘉宾,围绕专业团队培养与发展、专业化分工与协作、专业化制度构建与品牌打造展开全方位探讨。沙龙由合伙人刘卉灵主持,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名律师、律所管理者及企业法务参与现场交流。
专业团队培养 :制度支撑 长期主义
“想要打造一支专业团队,需要有长期主义精神。”李律师首先对专业团队培养的持久性发表见解。她介绍,绮惠在建所至今的七年中,五年时间用于建立一支稳定、可靠的专业团队。在招聘标准上,将准入门槛设为国内五院四系的法学专业毕业生;在培养措施上,通过每周举办写作、演讲、专业研讨,并严格要求发言与作品质量等具体方式,提高律师专业化水平。同时,鼓励团队核心成员参与律所事务决策,提高其参与感与归属感,从而增强团队稳定性。她谈道:“当你攻坚某个业务领域时,就会发现团队培养的价值,前期积蓄的力量会爆发式地呈现成果。”
唐律师认为,专业人才是专业团队搭建的基础,专业人才的吸纳培养应从实习生阶段开始。“我们倾向于从应届毕业生中招人,并将实习期作为必经环节。”他谈到,君合通过在一流法学院校举办宣讲会等公共活动,广泛吸引与招募实习生,并在实习期对其进行能力、态度、价值观等的全方位考察,以筛选与确定“潜在律师”。并表示,实习期也是一个重要的双向考核阶段,实习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判断君合的理念、文化与自身是否契合。
郑律师表示,专业团队培养与发展除了需要时间与策略,还需要完善的制度作支撑。中豪不仅针对不同级别律师对应何种内容、预算、频率、层次的培训设计了相关制度,还从知识、技术、思维到战略才能,搭建了多层次培训平台。具体而言,在业务团队内部,由合伙人负责日常执业指导;每周固定时间,在全所范围内对时下热点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举行统一培训;每两周,各专业部门针对专业领域内的司法动态和新知识进行集中学习;每年至少安排两次合伙人集中游学,前往国外先进律所交流学习。与此同时,交流论坛、跨界拓展、继续深造在职学历教育等也成为中豪培养机制的重要补充。此外,公司化管理模式为年轻律师解决了案源顾虑,使其能在细分的专业领域专心发展、不断精进。“中豪80%左右的合伙人都是内部培养的,制度为我们的团队培养和人员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。”
专业分工协同 :“强制”分工 “自愿”协作
专业分工与协同机制由于律所规模、性质不同具有较大差异。李律师分享到,绮惠作为一家中等规模所,要求每个合伙人最多可选择不超过四个业务领域进行专攻,从而实现专业化分工。专业分工能让两天的业务办理周期缩减为两小时,使服务高效化;同时能显著提升客户体验,保证服务的高品质。对于案件协作,她谈到,公司制律所的本质是利益与价值观共同体,这充分保障了合伙人、律师之间的信任与协作。
“我们都知道,没有既看肿瘤又看感冒的医生。”唐律师指出,专业化分工是绝对必要的,专业化程度则随市场需求、经济发展而变化。君合每个专业组分别由5-6个合伙人、10-15个律师组成,实习生从入所之日即选择专业组,从而最大限度提高了专业化程度。随后,他从亲身经历的两个案例出发,阐述了君合的协作机制:首先,客户由全体合伙人负责、资源为全体合伙人共享已成为根深蒂固的文化理念;其次,合伙人的分享属性被纳入考核指标,对晋升产生影响。“‘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’的观念已嵌入君合文化,从某种程度上讲,我们的分享、协作都是出于习惯和自愿。”
郑律师全面讲解了中豪的专业分工与协作机制:在横向上,将整体业务分为公司业务、国际业务、建筑及房地产、金融保险、职务犯罪等领域,要求每个合伙人选择一个专业领域、每位律师选择一个合伙人团队进行深耕;所有案件根据收案阶段的系列工作“定性”后,统一按专业领域进行分案和承办。在纵向上,对一个案件的不同阶段进行垂直化分工管理,明确划分办案过程中案源开拓者、主办合伙人、协办合伙人、主办律师、协办律师的职责,并依据承办律师申报的工作小时判断具体分工是否科学及符合制度。此外,当案件或项目涉及不同业务领域时,则跨部门或跨办公室组成团队,团队内各合伙人之间相互协助,以保障服务的专业和高效。“经济基础的配套设计也是专业分工与协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”他强调,给开拓者与承办者制定相应提点比例、将合伙人之间的分配计入年终绩效等措施,都能帮助分工协作机制有效运行。
专业品牌构建 :清晰定位 持续投入
品牌构建作为行业新兴与热点话题,引起了在场嘉宾热议。李律师提到,律所要走品牌化,首先需要适度规模化,品牌构建要建立在区域市场对其有所认知的基础上。其次,品牌建设是一场持久战,要根据客户群体布局与发展制定阶段目标,采取分步走战略。例如,先建立一个重庆地区品牌,再发展成一个西南地区品牌,最终走向全国甚至国际化品牌。